碳纖維文獻(碳纖維相關文獻)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13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碳纖維文獻,以及碳纖維相關文獻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摘要碳纖維文獻:本文對碳纖維管材碳纖維文獻的性能、加工方法和應用進行碳纖維文獻了全面的介紹碳纖維文獻,說明碳纖維管材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的重要意義,有助于相關行業對本類產品做進一步的了解,推進碳纖維管材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應用。碳纖維管材是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預浸入苯乙稀基聚脂樹脂經加熱固化拉擠(纏撓)而成。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碳纖維文獻,以及碳纖維相關文獻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誰推薦點碳纖維方面的參考文獻
碳纖維結構的研究--《電子顯微學報》1990年03期
【作者單位】:北京工學院
【DOI】:cnki:ISSN:1000-6281.0.1990-03-217
碳纖維管加工與應用研究
摘要碳纖維文獻:本文對碳纖維管材碳纖維文獻的性能、加工方法和應用進行碳纖維文獻了全面的介紹碳纖維文獻,說明碳纖維管材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的重要意義,有助于相關行業對本類產品做進一步的了解,推進碳纖維管材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應用。
關鍵詞:碳纖維管材 制作方法 應用
1.概述
碳纖維管又稱碳素纖維管,也稱碳管、碳纖管,這種材料是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預浸入苯乙稀基聚脂樹脂經加熱固化拉擠纏繞做成的,碳纖維具有高強度、低密度、壽命長等特性,簡單的說,比鋁輕,比鋼硬,是良好的民用、軍用材料。近年來,碳纖維文獻我國在碳纖維方面的研究和利用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碳纖維管作為應用最早、最廣泛的碳纖維制品已被許多行業所接受,這些行業在積極主動使用碳纖維管作為原有金屬制品的替代品,以期獲得產品質量的提升。本文就針對碳纖維管的優勢、加工方法及應用做一個綜合性的論述。
2.碳纖維管材的優點
2.1重量輕、強度高。
碳纖維管材密度小、重量輕,其比重僅是鋼材的四分之一,但是其抗拉強度很高,可達到3000MPa以上,是鋼材的6-12倍,是塑料制品的幾十倍。碳纖維管材輕質高強的特性,使其在運輸和施工安裝都具有顯著的優勢。
2.2耐腐蝕、抗老化,使用壽命長。
碳纖維材料能耐酸、堿、鹽、部分有機溶劑及其它腐蝕性侵蝕,在防腐蝕領域有其它金屬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除此之外,其還有較好的耐水性和抗老化性,因此無論在腐蝕性的環境、惡劣的氣候還是潮濕的環境中,碳纖維管材的使用壽命都可達到25年以上。
2.3表面光滑美觀,可設計性強。
碳纖維管材是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預浸入苯乙稀基聚脂樹脂經加熱固化拉擠(纏撓)而成。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模具生產出各種型材,如:不同規格的碳纖維圓管,不同規格的方管,不同規格的片材,以及其它不規則異型材,具有一定的設計性。經過打磨噴漆,其表面顯得光滑美觀,在制作過程中也可以包3K進行表面包裝美化。
3.碳纖維管材的規格
碳纖維管材的型號規格多樣,按成型工藝不同可以分為拉擠管和纏繞管;按紋路不同可以分為*紋、斜紋和純黑;按表面處理不同可分為亮光、啞光;按形狀不同可以分方管、圓管和異形管,其中異型管包括橢圓管、工字管、半圓型管等。一般的碳纖維管材的直徑有10mm-800mm,長度最長可達10m。拉擠空心管1-25mm,壁厚0.5-5mm,拉擠實心管(棒)直徑0.5-30mm,編制空心管直徑1.0-70mm,壁厚0.5-5mm。
4.碳纖維管材的制作方法
4.1內芯模具的制作。
內芯模具要根據客戶對管材規格的要求進行制作,因為纖維纏繞時受到壓緊力,要求其集合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因而在芯模原材料的選擇上,最好選擇具有良好剛性的金屬材料,如鋼和硬鋁,鋼的密度比硬鋁大,其硬度也比硬鋁大,但鋼的熱膨脹系數不及硬鋁。而高性能碳管制品是在高溫下進行固化的,如果采用硬鋁芯模,可通過硬鋁熱膨脹產生的固化內壓,提高碳管的密度和力學性能。所以在高性能碳管的纏繞工藝中,芯模宜選用金屬材料,而硬鋁則是首選材料。
芯模的封頭設計盡量使用扁橢球式,這種形狀可以保持筒身部分纏繞均勻,無堆積現象,防止出現“滑移“和“架空“現象。芯模的筒身部分可以制成等直徑,但是如果制品長度很長,同時考慮到機床的加工精度以及脫模等條件的限制,等直徑的筒身部分在應用中也許會存在困難,但是如果采取帶錐度的芯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實驗證明,1:1500-3500的錐度加工芯模筒身比較適宜。對較長的制品,制作芯模時可考慮分段對接芯模,以確保制品尺寸穩定。
通常在纏繞之前要在芯膜表面涂刷脫模劑,以便于之后的脫模,但是對于高性能碳管,有機類脫模劑在固化過程中易滲入樹脂中,造成制品缺陷,影響制品性能。如果在芯模表面涂覆一層含氟的脫模劑,就可以消除這種缺陷。
4.2根據規格要求,設計纖維層疊方式。
首先確定要做的板材厚度,按照厚度算出需要的層數,然后按照0°、45°、90°、-45°的順序疊層,然后模壓成型。
4.3將纖維層卷到內芯模具, opp卷制包裹。
4.3.1碳纖維管的加工成型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三種:纏繞成型法,將碳纖維單絲纏繞在碳纖維軸上,特別適用于制作圓柱體和空心器皿;擠拉成型法,先將碳纖維完全浸潤,通過擠拉除去樹脂和空氣,然后在爐子里固化成型,這種方法簡單,適用于制備棒狀、管狀零件等;真空袋熱壓法,在模具上疊層,并覆上耐熱薄膜,利用柔軟的口袋向疊層施加壓力,并在熱壓罐中固化。
4.3.2在碳纖維管的實際加工過程中,最基本的加工成型方法是纏繞法,這種方法易于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比起其他方法,具有勞動條件好、勞動強度低、產品質量穩定、生產成本低等特點,所以應用十分廣泛。具體方式又稱為濕法纏繞,即將浸膠后的碳纖維集束,在一定張力控制下直接纏繞在芯膜上的工藝方法。其原理是采用卷管機上的熱輥使預浸料軟化,熔化預浸料上面的樹脂膠粘劑。在一定張力下,在輥的旋轉操作過程中,利用輥和心軸之間的摩擦,將預浸料連續卷到管芯上,直至所要求的厚度,然后通過冷輥冷卻定型。根據成型工藝中預浸料的上料方法,可分為手動上料法和連續機械方法。纏繞線型的方法是保證碳纖維纏繞產品質量的重要前提,管道的使用情況不同,纏繞線型也不同,具體線型有環向纏繞、縱向*面纏繞和螺旋纏繞三種。
4.3.3纏繞成型法的基本操作過程是:首先,清理輥筒,然后熱輥加熱到設定溫度,調整預浸料張力。在輥筒上不施加壓力,將引布先在涂有脫模劑的管芯上包繞一圈,然后放下壓輥,將引頭布在熱輥,同時將預浸料拉出來,貼在加熱部分頭布,與引頭布相搭接。引頭布的長度約為800-1200mm,視管徑而定,引頭布與膠布的搭接長度,一般為150-250mm。
在卷制厚壁管時,在正常運行時,將芯模的旋轉速度適當加快,靠近壁厚度設計放慢速度,以達到設計厚度,切斷膠布。然后在保持壓輥壓力的情況下,繼續使芯模旋轉1-2圈。最后提升壓輥,測量管坯外徑,合格后,從卷管機上取出,送入固化爐中固化成型。
4.4烘烤硬化,去OPP,脫芯。
將定型好的卷料從卷繞機取出,在固化爐中固化。管材固化后,去除芯模型,即可以得到復合材料纏繞管材,這個過程也叫固化脫模。在脫模過程中,車加工或鉗工去除封頭,再脫下制品,這有可能損及芯模表面,影響芯模的反復使用,可以利用耐高溫膠粘劑補*或者焊接再磨削到位。
4.5 兩端切去不光滑*整的部分,經過多道工序進行打磨、拋光。
初步完成的碳纖維管還需要進一步加工,首先根據成品的規格,將半成品的兩端多余部分去除,形成統一整齊的切面,然后經過專業打磨機和人工手工打磨、拋光,才能形成光滑而有光澤的表面。
5.碳纖維管的連接方法:
碳纖維管的連接方式有以下幾種:
最常用的是用環氧樹脂來連接,連接成功后如果管子里面一般會有殘留的樹脂,可以用丙酮清洗干凈。
其次,利用碳纖維管自身的結構來連接也比較常見。用碳鈦復合接頭在碳纖維管成型的過程中進行復合連接,不過,在連接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好受力的方式和連接件的結構。
另外,還可以用鉆孔連接,只不過碳纖維管的強度大,硬度高,鉆孔很不容易,不小心就會導致管子裂開,所以對操作水*有較高的要求。
碳纖維管也可以用粘膠的方式連接,相對比較簡單,要是使用機械方式就很困難,因為碳纖維產品本身的強度和硬度,很難找到比它性能好的加工工具,即便有也非常昂貴,而且磨損比較快。
6.碳纖維管的應用
碳纖維管材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其輕而強的力學特性和耐疲勞性,使其適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機械設備、軍工、體育休閑等結構材料;其耐腐蝕、耐熱、垂直度好(±0.2mm)、機械強度高的特性,使產品適用于線路板印刷設備的傳動軸及醫療器械等;其強度高、抗老化,防紫外線、機械性能好的特性,適用于帳蓬、建筑建材、蚊帳、球袋、箱包、窗簾、廣告展架、雨傘、風帆、健身器材、箭桿、球桿、高爾夫練習網、旗桿開關插銷、水上運動器具等。碳纖維套管的保護線材、阻燃、增加線材強度等特性,近年來也頗受智能化領域的青睞。
7.碳纖維管的選擇
用于碳纖維管生產方面的碳纖維含量多少,直接決定其力學性能表現和價值。在選擇碳纖維管的時候,除了要關注碳纖維管中的碳纖維含量,也要重視用于生產碳纖維管的復合材料成分,不同的添加成分對產品的性能有不同的影響。但是最關鍵的一點,因為碳纖維復合材料屬于高新材料,整個行業特別是民用這一領域起步比國外要落后二三十年,國內無論是碳纖維生產商還是加工制造廠家都數量有限,隨著這個行業的興起,很多小作坊式的加工商也躋身行列,造成了技術水*層次不齊,產品質量缺乏保證等問題。因而,在碳纖維管材的選擇和訂制方面,本文綜合行業調查數據,羅列出該類型產品有一定影響力和品牌信譽的生產廠家,以供咨鑒。
7.1無錫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威盛新材),是一家研發、制造碳纖維零部件的專業制造商,該公司擁有4000多*方的生產車間,配備大型熱壓機、熱壓罐、液壓成型臺、CNC高速銑床等多種設備,采用臺灣及日本等國際一流品牌原材料,產品通過美國UL、SGS以及ISO9001:2008等相關認證,產品常年出口歐美等國家。
7.2略
7.3略
8.碳纖維管的使用注意事項
碳纖維管雖然具有質輕、堅實、抗拉、強度高等突出優勢,但是在具體應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制作依靠模具成型,難于更改尺寸,因而無法適應多尺寸多款式的訂單,現在的加工廠家還是依靠大批量訂做式訂單。在使用中,很多消費者發現碳纖維產品放置在陽光下會逐漸變白,因此碳纖維管材最好不要放置在陽光下,盡量貯藏在避光處。除此之外,因為碳纖維管具有一定的導電性能,因此使用時必須特別注意防電,禁止使用在需要絕緣的設備上。
9.結語
碳纖維管材憑借其優良的性能在多個行業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這種優良性能依靠的是有可靠保證的的原材料以及精湛的加工工藝,不是所有貼上“碳纖維”三個字的產品都能帶來所期望的質量。所有正在或者準備使用碳纖維管材的廠家都需要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才能對碳纖維管材進行有效甄別,為自身的產品帶來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高性能碳纖維管纏繞芯模設計應用的幾點體會》,王建華、居建國、甄華生,《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1998年。
【2】《碳纖維復合材料數控加工研究》,龔清洪、林勇、夏雪梅、楚王偉,《機械設計與制造》,2008.12。
【3】《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孔加工》,張萬軍、劉永奇、錢秀松,《纖維復合材料》,2005.3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碳纖維及石墨纖維的目錄
1.1 碳纖維及石墨纖維的發展簡史
1.1.1 研發碳纖維的先驅者——斯旺和愛迪生
1.1.2 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發明者——進藤昭男
1.1.3 從東麗公司碳纖維發展歷程看原絲的重要性
1.1.4 我國研制PAN基碳纖維的歷程
1.2 當前世界PAN基碳纖維的主要生產廠家及產品性能
1.2.1 小絲束PAN基碳纖維
1.2.2 大絲束碳纖維
1.3 碳纖維的發展趨勢
1.4 應用領域
參考文獻 2.1 聚丙烯腈的晶態及其多重結構
2.1.1 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構象
2.1.2 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結構
2.1.3 聚丙烯腈的構型
2.2 聚合
2.2.1 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合原理
2.2.2 分子量調節劑
2.2.3 共聚單體及其競聚率
2.2.4 聚合方法
2.2.5 氨化
2.2.6 混批和混合
2.2.7 脫單、脫泡
2.3 紡絲
2.3.1 凝固成纖過程中的相分離
2.3.2 凝固過程中的雙擴散
2.3.3 濕法紡絲
2.3.4 干噴濕紡
2.3.5 噴絲板
2.3.6 牽伸與取向
2.3.7 干燥致密化
2.3.8 松弛熱定型
2.3.9 陶瓷導絲及其導輥
2.3.1 0紡絲用的定位溝槽輥
2.4 分析測試及表征(聚合?紡絲?原絲)
2.4.1 用核磁共振測定聚合物的組成及其立構規整度
2.4.2 用紅外光譜法測定共聚物的組成
2.4.3 特性黏度[η]的測定方法及其與重均分子量(Mw)的關系
2.4.4 用滲透壓法測定聚合物的數均分子量(Mn)及其分子量分布
2.4.5 用凝膠滲透色譜(GPC)測定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2.4.6 轉化率的測定方法
2.4.7 臨界濃度的測定方法
2.4.8 紡絲液與凝固液之間潤濕性的測定方法
2.4.9 紡絲液黏度斑(黏度CV值)的測定方法
2.4.10 用TEM觀察原纖(fibril)直徑——細晶化的源頭
2.4.11 凝固絲條拉伸模量及凝固絲條纖度的測定方法
2.4.12 用壓汞法測定凝固絲條的孔隙率及其*均孔徑
2.4.13 用DSC法測定凝固絲條的孔徑尺寸
2.4.14 密度法測定原絲的孔隙率
2.4.15 用小角X射線散射測定凝固絲條中的微孔數目
2.4.16 相分離與膨潤度及其測定方法
2.4.17 水洗后絲條中殘留溶劑量的測定方法
2.4.18 用二次離子質譜儀測定原絲中硼(B)的徑向分布
2.4.19 用WAXD測定PAN原絲的結晶取向度
2.4.20 PAN原絲的結晶度和微晶尺寸的測定方法
2.4.21 用密度法計算非晶區的密度
2.4.22 用X射線衍射儀(粉末法)測定PAN原絲的晶間距
2.4.23 用紅外二色法測定氰基的總取向
2.4.24 用染料二色法測定PAN原絲非晶區的取向度
2.4.25 聲速法測定纖維的總取向
2.4.26 玻璃化溫度及其測定方法
2.4.27 纖維密度與相對密度的測定方法
2.4.28 PAN原絲的致密性測定方法
2.4.29 失透度及測試方法
2.4.30 纖度及其CV值的測定方法
2.4.31 沸水收縮率的測定
2.4.32 纖維含水量的測定
2.4.33 單絲直徑及其CV值的測定
2.4.34 單絲形貌
2.4.35 纖維的光澤度及其測定方法
2.4.36 用掃描電鏡測定濕紡PAN原絲的表面粗糙系數
2.4.37 評價PAN原絲的最大牽伸率裝置
參考文獻 3.1 預氧化過程中的變化
3.1.1 物理變化
3.1.2 化學反應
3.1.3 結構轉化
3.2 預氧化機理
3.2.1 結構轉化與顏色變化
3.2.2 預氧化過程中的主要反應
3.3 預氧化過程中的物性變化
3.3.1 牽伸與收縮
3.3.2 溫度和溫度梯度
3.3.3 纖維強度的下降
3.3.4 密度的變化
3.4 預氧化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指標之一(氧的徑向分布與均質預氧絲)
3.5 預氧化設備及其工藝參數
3.5.1 概述
3.5.2 預氧化爐
3.6 頭尾銜接技術
3.7 預氧絲的質量檢測及其相關的測定方法
3.7.1 預氧絲中含氧量的測定方法
3.7.2 預氧絲含濕量(含水量)的測定方法
3.7.3 預氧絲相對密度和密度的測定方法
3.7.4 用XRD測定芳構化指數
3.7.5 用紅外光譜測定相對環化度
3.7.6 用紅外分光法測定預氧絲中殘留氰基
3.7.7 用DSC測定環化度(芳構化指數)
3.7.8 皮芯結構的測定方法
3.7.9 甲酸溶解度
3.7.10 用二次離子質譜儀測定纖維中O、Si、B的徑向分布
3.7.11 極限氧指數的測定方法
3.7.12 失控氧化溫度的測定方法
3.7.13 火焰收縮保持率的測定方法
3.7.14 預氧化爐內水分的測定方法
參考文獻 4.1 固相碳化機理
4.1.1 聚丙烯腈碳化機理
4.1.2 固相碳化的主要反應
4.2 孔隙產生規律及其對碳纖維性能的影響
4.2.1 孔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碳纖維拉伸強度的影響
4.2.2 密度與孔隙率
4.2.3 孔隙尺寸和形狀對碳纖維拉伸強度的影響
4.3 碳化過程中結構演變
4.3.1 皮芯結構
4.3.2 結構參數的變化
4.4 低溫碳化工藝與設備
4.4.1 碳化概述
4.4.2 低溫碳化設備
4.4.3 非接式迷宮密封裝置
4.4.4 焦油的產生及其排除方法
4.4.5 廢氣處理
4.4.6 密封氮氣與載氣氮氣
4.4.7 牽伸機組及槽輥
4.5 高溫碳化爐
4.5.1 高溫碳化爐的發熱體
4.5.2 設計高溫碳化爐的其他幾個技術要素
4.5.3 高溫碳化爐的種類
4.5.4 牽伸
4.5.5 定位槽輥
4.6 碳纖維的測定方法
4.6.1 超聲波脈沖法在線測定碳纖維的模量
4.6.2 用熒光X射線法測定碳纖維的硅含量
4.6.3 用激光拉曼光譜測定碳纖維結晶性的徑向分布
4.6.4 用電子自旋共振(ESR)研究碳纖維的結構特征
4.6.5 用電子能量損失譜測定氮的徑向分布
4.6.6 在線測定絲束寬度的方法與裝置
4.6.7 高溫碳化爐的內壓測定方法
參考文獻 5.1 石墨化機理
5.1.1 固相石墨化
5.1.2 石墨微晶的形狀因子
5.1.3 石墨化敏感溫度
5.1.4 層間距d002與HTT的關系及其(002)晶格圖像
5.1.5 用HRSEM觀察石墨纖維的結構形貌
5.2 催化石墨化
5.2.1 催化石墨化及其效果
5.2.2 硼及其催化石墨化
5.2.3 硼的引入途徑
5.3 石墨化爐及種類
5.3.1 塔姆式電阻爐
5.3.2 感應石墨化爐
5.3.3 射頻石墨化爐
5.3.4 等離子體石墨化爐
5.3.5 光能石墨化爐
5.4 石墨化度及其評價方法
5.4.1 石墨化度
5.4.2 磁阻
5.4.3 石墨纖維的皮芯結構
參考文獻 6.1 界面傳遞效率
6.1.1 潤濕與接觸角
6.1.2 表面處理與表面能
6.2 復合材料的界面
6.2.1 界面層的生成原理
6.2.2 機械嵌合(錨定效應)
6.2.3 化學鍵合
6.3 碳纖維的表面處理方法之一——陽極氧化法
6.3.1 陽極電解氧化法原理
6.3.2 連續直接通電式陽極氧化裝置
6.3.3 脈沖通電的陽極氧化裝置
6.3.4 非接觸式通電的陽極電解氧化裝置
6.3.5 陽極氧化的主要工藝參數
6.4 臭氧表面處理法
6.4.1 臭氧及其主要性質
6.4.2 臭氧表面處理方法
6.5 表面處理效果的評價方法
6.5.1 層間剪切強度的測試方法
6.5.2 界面剪切強度的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7.1 上漿劑
7.1.1 上漿劑及其界面性能
7.1.2 上漿劑的作用及要求
7.2 上漿劑的組成
7.2.1 碳纖維的上漿主劑——雙酚A環氧樹脂
7.2.2 雙酚A環氧樹脂的改性
7.2.3 上漿輔劑
7.3 乳液型上漿劑的配制方法——轉相法
7.4 碳纖維的上漿方法
7.4.1 上漿裝置的擴幅機構
7.4.2 具有空氣流動場的上漿裝置
7.4.3 具有吹氣狹縫的上漿裝置
7.4.4 具有循環系統的上漿裝置
7.5 幾種上漿劑的配制
7.5.1 組合型功能上漿劑
7.5.2 乳化型上漿劑
7.5.3 納米改性型上漿劑
7.5.4 油溶性上漿劑
7.5.5 增韌改性的上漿劑
7.6 上漿的性能指標及其評價方法
7.6.1 開纖性評價裝置
7.6.2 乳液型上漿劑的粒徑測定方法
7.6.3 上漿劑的時效穩定性的測定方法
7.6.4 上漿量的測定方法
7.6.5 毛絲數的測定方法
7.6.6 摩擦系數的測定方法
7.6.7 浸潤性的評價方法
7.6.8 懸垂值D及其測定方法
7.6.9 含水率與*衡含水率
7.6.1 0用Wilhelmy吊片法測定上漿性能
參考文獻 8.1 碳的豐度及性質
8.2 碳原子的雜化軌道及成鍵原理
8.2.1 SP3雜化
8.2.2 SP2雜化
8.2.3 SP雜化
8.3 碳的結晶結構
8.3.1 金剛石
8.3.2 石墨
8.3.3 卡賓
8.4 碳的相圖和碳的升華
8.4.1 碳的相圖
8.4.2 碳的升華
8.5 碳的多種形態結構
8.6 碳纖維的結構
8.6.1 碳纖維的皮芯結構
8.6.2 碳纖維的孔結構
8.6.3 碳纖維的結構模型
8.7 測試方法
8.7.1 用XRD測定碳纖維的結構參數
8.7.2 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碳纖維的結構
8.7.3 用XRD測定取向度
8.7.4 用ESR研究碳纖維的微細結構
8.7.5 用Raman光譜研究碳纖維結構的多相性
8.8 碳纖維和石墨纖維的形態結構與性能
8.8.1 纓狀原纖彎曲度
8.8.2 碳纖維的結構參數及其性能
8.8.3 碳纖維結構的非均質性
8.8.4 高強高模型碳纖維(MJ系列)
參考文獻 9.1 拉伸強度與缺陷
9.1.1 格拉菲斯微裂紋理論
9.1.2 缺陷類型
9.1.3 碳纖維拉伸強度的分散性及其表征方法
9.2 碳纖維和石墨纖維的壓縮強度
9.2.1 壓縮強度
9.2.2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壓縮強度
9.2.3 測定壓縮強度的方法
9.3 拉伸模量
9.4 熱性能
9.4.1 熱膨脹
9.4.2 熱導率
9.4.3 熱容量
9.4.4 復合材料的熱性能
9.4.5 熱氧化
9.5 碳纖維的電性能
9.5.1 導電原理
9.5.2 碳纖維的電阻率及其影響因素
9.5.3 碳纖維電阻率的測定方法
9.6 磁性能
9.6.1 磁阻
9.6.2 磁化率
參考文獻 10.1 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
10.1.1 熱固性基體樹脂
10.1.2 成型技術
10.1.3 預成型中間物
10.1.4 熱塑性基體樹脂
10.2 碳/碳復合材料
10.2.1 碳/碳復合材料的制造
10.2.2 短切碳纖維制造C/C復合材料
10.2.3 抗氧化處理
10.3 碳纖維增強陶瓷復合材料
10.3.1 碳纖維增強碳化硅(CFRSiC)復合材料
10.3.2 碳纖維增強氮化硅復合材料
10.4 碳纖維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
10.4.1 兩相界面層
10.4.2 碳纖維表面的防護方法
10.4.3 碳纖維增強鋁基復合材料(CF/Al)
10.4.4 碳纖維增強銅基復合材料(CF/Cu)
10.5 碳纖維紙和碳纖維布
10.5.1 造紙用碳纖維的前處理
10.5.2 高級碳纖維紙的制造工藝
10.5.3 碳纖維布
10.6 碳纖維增強橡膠材料
10.6.1 碳纖維的選擇
10.6.2 RFL乳液
參考文獻 11.1 在航天及軍工領域方面的應用
11.1.1 航天飛機
11.1.2 宇宙探測器
11.1.3 人造衛星
11.1.4 火箭與導彈
11.1.5 艦艇方面的應用
11.1.6 石墨炸彈
11.1.7 濃縮鈾與原子彈
11.2 在航空和軍工領域中的應用
11.2.1 戰斗機
11.2.2 直升機
11.2.3 無人飛機
11.2.4 民航客機及大飛機
11.2.5 制動剎車材料
11.2.6 隱身材料與隱身戰機
參考文獻 12.1 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
12.1.1 汽車輕量化,節能降耗
12.1.2 壓縮氣罐(瓶)
12.2 碳纖維復合材料輥筒
12.3 在新能源領域中的應用
12.3.1 風力發電
12.3.2 太陽能發電
12.3.3 碳纖維復合芯電纜
12.3.4 海洋油田方面的應用
12.3.5 核能方面的應用
12.4 在基礎設施和土木建筑方面的應用
12.4.1 應用形式和性能的匹配
12.4.2 碳纖維復合材料繩索
12.5 電熱、抗靜電和耐熱制品
12.5.1 電熱制品
12.5.2 抗靜電制品
12.5.3 耐熱制品
12.6 文體休閑器材
12.7 碳纖維在醫療器械、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材方面的應用
12.7.1 醫療器械
12.7.2 生物材料
12.7.3 醫療器材
12.8 碳纖維修復水生態環境
12.9 其他方面的應用
12.9.1 軌道交通工具
12.9.2 機器人部件
12.9.3 筆記本電腦
12.9.4 宇宙望遠鏡的構件
12.9.5 盤根及密封環
12.9.6 音響設備和樂器
參考文獻
碳纖維文獻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碳纖維相關文獻、碳纖維文獻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