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醫院(西藏三甲醫院有多少家)
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您的觀點和看法!
西藏三甲醫院有多少家
西藏三級甲等醫院有11家(含4家藏醫院)。“十三五”以來,西藏全面開啟健康西藏建設新征程,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生格局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全區各族群眾衛生健康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1642個、床位數17073張、衛生技術人員26150人,分別比“十三五”初期增長了12.24%、21.83%和48.18%。
西藏有哪些出名的老中醫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據我國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醫藥法》第2條規定,中醫包括漢醫、藏醫、蒙醫、苗醫等各民族傳統醫學;所以,西藏的老中醫,主要是指西藏的藏醫。藏醫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藏醫可追溯至《本醫》,它主要是3種療法,即放血療法、火療法、涂摩療法;而最早的藏藥可追溯至酥油止血,青稞酒療傷。
藏醫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公元四世紀,天竺國醫學傳藏,典型的是天竺國的《脈經》、《藥物經》、《治傷經》等五部醫學典籍傳入西藏。
2.公元六世紀,隋朝和南北朝時期,將漢族醫學和天文歷算傳入西藏。
3.公元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將大量醫學典籍傳入西藏。
4.公元八世紀,唐朝金城公主入藏,再次將大量醫學典籍傳入西藏。
5.赤松德贊時期,出現了9大藏醫名家,其中最具盛名的就是藏醫大家-玉妥·云登貢布。
6.西藏解放以后,藏醫得到快速發展,藏醫的醫療、教育、人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么,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藏醫文化,當代有哪些出名的老中醫呢?如果從2009年首屆國醫大師,到2022年第四屆國醫大師來看,西藏一共誕生了3位國醫大師。
他們分別是首屆國醫大師強巴赤列、第二屆國醫大師占堆、第四屆國醫大師旺堆;下面我就簡要地介紹一下這3位國醫大師,僅供參考。
首屆西藏的國醫大師強巴赤列
強巴赤列,生于1929年12月,西藏拉薩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主任醫師,我國著名的藏醫藥和天文歷算學家。強巴赤列老先生,自幼家境較好,6歲入私塾學校,13歲走出寺廟,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藏醫,20歲獨立行醫。
強巴赤列老先生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癥;尤其對于黃疸病、萎縮性胃炎、查龍病(高血壓)、慢性闌尾炎、心動過緩,高原性頭痛等病癥的治療,療效獨特。
非常遺憾的是,強巴赤列老先生已于2011年2月2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拉薩逝世,享年83歲。
第二屆西藏的國醫大師占堆
占堆,生于1946年,西藏日喀則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主任醫師。占堆老先生出生藏醫之家,父親、叔叔都是當地的名老藏醫,所以自幼受到藏醫藏藥的熏陶。
占堆老先生8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叔叔邊學習藏醫藏藥,1958年考入門孜康藏醫藥專業學習,1960年留院工作。
占堆老先生善于運用藏西醫結合,來治療各種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對過敏性紫癜臨床治療,占堆老先生獨具特色。
占堆老先生尤其擅長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無論是在診斷方面,還是在治療方面,占堆老先生都具有明顯的藏醫特色。
第四屆西藏國醫大師旺堆
旺堆,生于1951年,藏族,西藏藏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旺堆教授1968年開始從事藏醫臨床工作,先后在貢覺縣人民醫院,藏醫院研究所、西藏大學等不同單位工作過。
近60年來,旺堆教授始終堅持藏醫藥教學、科研和診療工作,擅長針對心血管、胃腸等病種,創制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案和特效配方,深受患者的好評。
總結:藏醫歷史淵源流長,上可追溯公元四世紀,天竺國醫學傳藏;下可見藏醫藏藥名家輩出。
那么,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藏醫文化,當代有哪些出名的老中醫呢?
如果從2009年首屆國醫大師,到2022年第四屆國醫大師來看,西藏一共誕生了3位國醫大師。
他們分別是首屆國醫大師強巴赤列、第二屆國醫大師占堆、第四屆國醫大師旺堆。
您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您的觀點和看法!每天更新健康熱點,醫療痛點;如果我說的,正是您所想的,那么,請點贊、轉發、關注朱蕭俊說健康!
你聽說過什么“現世報”的事嗎
村里有對夫妻,堪稱邋遢大王,他們家是一貧如洗,家里唯一一頭老母豬和他們夫妻倆共同睡在屋里,他倆睡炕上,豬睡在屋地的稻草上,可想而知那個環境有多么臟亂差。夫妻倆的智力比正常人稍微差點,而且結婚十多年也沒有孩子,倆人還不到四十歲就過起了醉生夢死的日子。這期間,有人給他算卦,說他老了以后,外孫子會給他打酒喝。這個人卦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兩口子罵吵吵地給攆走了,都這么大歲數了連孩子都沒有,哪來的外孫子呢?
那年的端午節,天剛蒙蒙亮,別人家忙著薅艾蒿,插樹枝,準備過節呢,夫妻倆破天荒的起早趕著用賣豬仔的錢買來的毛驢上山干活,走到屯子邊,妻子看見路旁的樹底下放著一個包裹,他倆趕緊下車,打開包裹一看,原來是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嬰,身體沒啥殘疾,很明顯又是被重男輕女的爹媽丟棄的。夫妻倆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地抱著孩子回家了。村里好多人去看這個孩子,也有好幾家表示想收養,可這夫妻倆覺得這孩子是他們撿的,就是上天賜給他們的,誰也不給。那時的村民還是很淳樸的,知道他家又窮又臟,夫妻倆也沒啥伺候孩子的經驗,主動給孩子拿來奶粉和自家孩子穿剩的衣服、小被子。
有了孩子,他家的母豬被攆出去了,屋里也干凈了很多。夫妻倆雖然不像正常人家那樣給孩子吃好穿好,但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還是能滿足的。女孩大點了,他們送她去念書,遇到惡劣天氣,他們也像其他父母一樣去學校接孩子。我曾見過在一個大雪天,他在校門口接過孩子的書包,女孩在前面蹦蹦跳跳跑著,他在后面蹣跚走著,嘴里喊著慢點別摔了,臉上充滿作為父親的榮耀感。日子久了,很多人已經忽視這是個撿來的孩子,覺得他們天生就是一家人。
女孩子初中畢業就不念了,二十歲左右就嫁到鄰村。開始幾年,老兩口也能自理,她們偶爾回來看看老人。后來,老頭腿有毛病了,不能下地干活,老太太呢,原本長得就矮小,又不十分精明,這夫妻倆又過上了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女孩和她丈夫一商量就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照顧。養女結婚后生了一個女孩,一個男孩,老兩口在家正好可以幫助照看孩子,每當這倆孩子喊他們"姥爺姥姥"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那年夏日那個早晨,夫妻倆如果不起早上山,撿到孩子的可能就是別人家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真是天生的,這就是命。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